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北理工yl9193永利官网民商法专业研究生举行暑期第二次读书会

2021年8月1日晚9:00,yl9193永利官网2020级七位民商法专业研究生和两位本科生在yl9193永利官网良乡校区甘棠社区举办了暑期第二次读书会,同学们事先自行选择书籍阅读并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本次读书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三位在校同学线下参加,其余六位同学线上参加。

2020级法学硕士许春玲同学分享了美国作家特拉维斯和克里斯的《感知力:成为数字化时代的领跑者》一书。她分享道:本书以指导数字营销为中心,从实务和理论的角度出发,指导我们培养数字感知力以跟上时代发展的进程。本书以2012年的“拯救酋长队”事件为开篇,指出了数字感知力的重要性:只是一个小的事件,在数字时代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处理,也可能会引发意想不到的风波。书中提出未来市场中普遍性的补偿法则,认为公司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的本质在于三条规则:一、市场对所提供的服务的需求;二、公司不断满足这一需求的能力;三、被取代的难易程度。作者认为,没有人会抵制变化的出现,但是每个人都会抵制被改变,第四次工业革命不可避免,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培养数字感知力,作者把人分为影响者、宣扬者、遵从者和麻木者四种,而我们把新的想法观念植入人脑的方法就是影响者和宣扬者利用“冲击、敬畏(吸引力)、一致意见”来打败麻木者。

2020级法律硕士李玥同学近期阅读了张娟芬所著有关死刑存废争议的《杀戮的艰难》一书和美国作家蒂姆·德斯蒙德的《与真实的自己和解》一书。此次她主要分享了《杀戮的艰难》一书的阅读心得。李玥同学分享道:死刑的存废,一直是法学界一个争论不休的重要议题。而这本书围绕着这个议题做出了大量的讨论,作者从一个局内人的角度分析我国台湾地区2010年的废除死刑风波以及其对于废除死刑的态度。法律应当是严谨的、公正的,而死亡是一个绝对界限,跨过这个界限就没有回头的可能。书中也列举了大量因为冤假错案而导致的误杀,想要去纠正却没有了回旋的余地。生命是不可重复的,也是值得每一个人敬畏的。李玥同学认为,法律对于个人的意义更应该是修正或者改变走入歧途的人生,而不是终止;用死亡扼杀所有的爱恨,埋藏加害者与受害者的过往和将来,并不是真正的公平。

2020级法学硕士王子薇同学在本次读书会中分享了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一书的心得感悟。她分享道: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从三篇手记展开,描述了主人公大庭叶藏从青年到中年不断逃避现实、自我放逐并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人生。大庭叶藏是生活在人世间的边缘人:一方面他是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个体;另一方面他又缺乏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感受,富足的物质生活让他不能理解普通人的物质需求,严肃古板的家庭氛围、佣人们虚伪的奉承又隔绝了他对情感和规则的认知。为了应对现实世界,作者塑造了一个以愚笨痴傻来引人发笑的小丑分身,以此作为精神世界与现实社会,孤独自我与熙熙人世间的脆弱联结。作者借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永恒的问题:生而为人要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和存在的意义,这值得我们思考。

2020级的法律硕士马倩南同学近期阅读了公证员李勇的《中国公证视野下脆弱群体保护的法律研究》。该书是国际公证联盟2019年“法律研究奖”获奖作品,也是一部体现了民法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作品。马倩南同学分享道:该书以专题形式分别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公证及公证服务对脆弱群体的保护,包括意定监护公证、继承公证、遗嘱公证及参与司法辅助工作、便民利民法律服务等。该书从公证角度审视对脆弱群体的保护,并结合作者从业多年以来的实践案例来评析公证工作之现状。在此次读书会中,马倩南同学主要分享了遗嘱公证的模板化、格式化倾向日益严重的问题。由于遗嘱是极具“浓厚个人色彩”的法律行为,公证机构需要通过温情遗嘱的方式来提高继承人的接受度。马倩南同学还阅读了张卫平教授的《民事证据法》一书。

2020级的法律硕士张静静同学近期阅读了何帆的《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一书。张静静同学分享到,以往大家“津津乐道”的多是联邦最高法院20世纪50至70年代的里程碑式判例,如“布朗案”“罗伊案”“沙利文案”等,而何帆法官在本书中尽量多选取2000年后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件,并且更多收录的是与中国当下现实对应的判例,如司法伦理、网络言论、死刑裁判中的民意因素、错案纠正的法律机制等。虽然是新案例,究其本质仍是一些“老”问题,如庭审直播争议中所体现的言论自由与公平审判之抉择,援引“米兰达宣告”案例中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之矛盾,死刑适用时司法独立与重视民意之平衡等。通过作者的引导,读者可以重温这些经典老问题,去感受“正义只可以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被掌握”的奥妙。

2020级法律硕士王思琪同学近期阅读了熊秉元的《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与余定宇的《寻找法律的印迹:从古埃及到美利坚》两本书籍,此次读书会王思琪同学主要分享了前者的阅读心得。王思琪同学认为,这本书语言诙谐幽默,有着散文、诗歌之美,读起来也更加简单易懂。该书从自然法学派提出的“绝对正义”入手,首先提出“绝对”是不存在的。正义作为一种主观判断,每个人心中正义的尺度不尽相同。因此当特殊事件发生时,人们对待问题的侧重的差异化便会显现,对此,熊秉元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用工具和规则的角度来认知法律,也就是强调正义的两个性质——功能性和阶段性。而这也刚好符合经济分析法学派的观点,“效率”和“成本”是法律能否发挥作用的主要考量因素。经济学中有“相对”的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价值体系的内涵。其实法学中也有这个概念,例如不同的刑罚比较的是对外部造成负面影响的大小。由经济学入手法学的一大好处是将正义尺度量化,以效率最大化为宗旨来进行裁决,从简单处着手,避免了道德标准的模糊不清。根据这个原则,官司的结果可能悖离人们印象中的正义,但从长期角度来看,也许是更加符合时下需求的裁决标准。事实上,公平正义与成本效益这两个概念并不冲突,人的一举一动无不暗含着对成本的衡量,法律也没有跳脱出这个范围。对于小错不会有任何惩罚,这是因为小施惩戒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教化的效果,但花费的成本却太大,两相权衡,不如换一种方式来改善现有状况。“法律的目的在于增进社会的资源”,作为该书的核心观点,王思琪同学认为,作者将正义作为了衡量成本和追求效益的工具,将法学和经济学相结合,恰好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2020级法律硕士朱振雄同学近期阅读了美国作家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与丹尼尔·费希尔合著《公司法的经济结构》。朱振雄同学分享道:本书所要表达的核心理念为公司法的“科斯定理”,即在零交易成本条件下,假如公司组织中的投资者、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主体能够协商一致,并能够准确无误的履行他们之间的协议的话,公司法的规则和运作就和他们所自愿达成的契约条款相类似。作者也在书中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公司是一个合同束,公司参与方的合约创造了公司,而公司法的存在就是作为一项标准合同,降低了交易成本,因此具有任意性,大多数条文都可以由当事人自由选择,在章程中议定合约条款、进而排除公司法的适用。此外,朱振雄同学近期还阅读了美国作家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一书。

2018级本科生张晶晶同学这次分享了意大利作家卡洛·罗韦利的《时间的秩序》一书。张晶晶同学先简要了介绍本书的内容框架:本书以物理学视角探索时间的本质为去程,以人本身为回程,拷问时间的意义,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现代物理学已经理解的关于时间内容的总结,二是时间的痕迹被抹去后我们还剩下什么,三是在一个没有时间的世界,什么是我们的尺度。接着,张晶晶同学分享了她的阅读感悟:时间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是什么呢?是可以感知的流逝,还是无法掌控的幻想?它究竟是如何塑造我们,使我们愿意选择它作为生命的标记?时间是神秘的力量,它让我们感到无力,却也在无力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它指引我们从过去连接未来,奏响生命的赞歌。

2019级本科生魏华若同学近期阅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本书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魏华若同学分享道:在七十余年后的今天,即使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土中国》仍然发挥着独特的前瞻性,指导着当代中国的基层社会理论研究。《乡土中国》全书只有七万余字,费孝通先生用短小精悍的文字架构出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例如,对于乡下人“愚”的说法,费孝通先生并未站在知识分子的角度居高临下地论断,而是设身处地地将乡下人所擅长的事物与城里人所擅长的事物进行对比,得出结论:乡下人并不愚,只是生活环境使他们不必掌握当时城里人需要掌握的一些知识。这样的思维方式在那个年代尤为可贵。魏华若同学在参加了以“乡村纠纷解决机制”为主题的走基层调研活动后,将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与费孝通先生在书中讲到的内容进行了对比,其中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改变之处。这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参考。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读书我们会不断从先辈手里获取珍贵的宝物,我们因此更加明智,更加充实,更加富足,这是我们应追逐一生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