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1日晚,yl9193永利官网八位硕士研究生与两位本科生在良乡校区文科教学楼举办了本学期第五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读书会。同学们在孟强老师的指导下,将这段时间各自阅读的图书进行分享,并交流了读书感悟。
2020级法律硕士张静静同学近期阅读了富勒的《法律的道德性》一书。张静静同学分享到,这本书是作者1963年在耶鲁大学yl9193永利官网所做演讲的合集,表现了二战背景下法学思潮变动的成果。作者从道德入手,将道德分为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而确定义务应在何处止步是社会哲学面临的一项最艰巨的任务。作者打趣道,法律是义务的道德之表亲,美学则是愿望的道德最近的亲属,暗示着关于人的至善的状态。道德使法律成为可能,法律的内在道德(程序价值)具有自我克制,是一种愿望的道德,影响并限制通过法律实现的外在道德(实体价值)。换言之,程序价值影响并限制实体价值,程序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实体价值的实现。本书的题目,法律的道德性也也即程序自然法。阅读本书,还可以收获一些其他有趣的启发,比如作者认为,根据未公开的法律来评价人的行为,等于认为人没有能力做出负责任的行动,此时根据未公开的法律来裁断他的行为就不再是一种冒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冒犯,甚至不是“裁断”,而只是对他采取行动。
2021级法学硕士闫昳琦同学近期阅读了《社会契约论》和《斑马线上的中国》,并主要对第二本书进行了分享。该书作者邓子滨先生以“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现象为切入点,管窥我国社会当时存在的各种法治问题。她提到,本书的观察视角极为精巧独到,涉猎的社会热点也足够丰富,没有回避一些争议话题的同时言语温和的给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诸如“从幼儿园开始,我们被教导要成为一个英雄而不是一个普通的守法者。长大以后,我们期待着有朝一日能见义勇为,却不屑于日常生活中依从交通标志、排队等候或者不随地吐痰”。闫昳琦同学认为,我们应当强化儿童的法治意识,培养儿童形成守法的骄傲感和自豪感,法治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法律这条红线的规制,还需要有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引导和监督。
2021级法律硕士黄文妍同学近期阅读了赵廉慧老师的《信托法解释论》和日本作家叶真中显的悬疑小说《绝叫》。黄文妍同学提到中国富豪通过设置离岸信托转移国内财产的现象,并分析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有以下两点:国外信托法律成熟以及国内信托财产独立性备受质疑。她表示更为赞同赵廉慧老师在书中的观点,即我国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随后她结合书本内容与我国《信托法》第15至18条之规定从信托财产针对委托人的独立性、针对受托人的独立性和针对受益人的独立性三个角度探讨了我国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2021级的法律硕士刘昳伶同学近期阅读了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面对现代问题的人类学》一书。她提到,人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物种,所以很多问题也非常棘手,或者说是看似无解的,例如性别平权问题、种族平等问题等等。这也是人类学十分吸引她的一个原因。丈夫和妻子组成一个稳固的家庭关系,养育一个或几个孩子,是在我们的文化认知下很正常的一个构成关系。但其实这种姻亲关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及历史背景下所孕育出来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在印第安部落,男人可以同时或先后娶几姐妹,或一位母亲和她之前结婚所生的女儿。这些女人共同抚养她们的孩子,她们几乎不关心所抚养的孩子是自己的还是丈夫另外一个妻子的。在另一个部落或在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并不一定按照我们对这个文化的认知进行发展的。每一种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在我们的认知里面觉得非常不正常,或者说看似不可思议的文化关系中,都拥有着极为稳定的社会关系并以此发展着。刘昳伶同学最后说,读书越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这个世界那么大,那么有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的还有很多。
2021级法律硕士折旭强同学分享的是来自哈列维的《审判机器人》。本书作者对人工智能的刑法应对问题做了相对明确的答复,作者基于现存的刑法体系对人工智能犯罪进行了分析。纵观世界各国刑法体系,追求刑事责任都需要满足事实要素和心理要素的要求,对于这两个要求,作者将人工智能类比公司法人主体,认为人工智能都能符合相应要求,故能承担刑事责任。同时,对于人工智能的刑事处罚,也认为同样可以涵盖死刑、自由刑、财产刑、社会服务以及缓刑。本书的观点明确,认为现行的刑法体系可以规制人工智能刑事犯罪,为人工智能犯罪提供了解决思路。
2021级法律硕士郭童同学近期阅读了《孟子译注》和《阴翳礼赞》。关于第二本书,她认为作者对于阴翳与光明的思考是角度很新颖的,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但是对于作者所推崇的恢复到原来日本的生活状态她并不是很赞同。郭童同学认为发展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选择了这样的发展趋势必然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可以将过去的优秀的地方保留下来,但是也不能完全恢复到从前的状态,况且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阴翳中的宁静。时代的发展有好有坏,我们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其在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会有一些传统的东西随之消逝,我们在生活中应当思索一下从我们自身的角度可以做什么,来保护那些还未消失的宝贵的东西以及值得传承的传统。
2021级法律硕士李奕霏近期阅读了费孝通老师所著的《乡土中国》,“中国人是‘自私’的,这是费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到的观点。这并不是说中国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一种“爱有差等”的思想,基于这样一种思想,他紧接着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人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血缘和地缘的远近带来关系的亲疏之别,亲亲、尊尊、长长这一套宗法伦理规则在中国的乡村社会成为不二法则。”。李奕霏同学谈到,读完《乡土中国》她觉得非常困惑的一点是“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真的能用来区分中西方的社会结构吗,如果说“差序”来自于血缘和地缘,那么在西方社会就这一套理论就不起作用了吗,也许费老师所提出的这种观点有着更加特定的时代背景,这一点在她之后的阅读中会继续思考与探寻。
2020级法律硕士杜昊冉同学近期阅读了《蹦极》一书,作者笔名卢山,真名杨优明,是我国资深外交官。这本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外交见闻和外交纪实材料为素材,塑造了外交官钟良的形象,讲述了外交官钟良孤身一人前往热带岛国创建大使馆的故事。所谓使馆只是一间茅草屋、一位成员、一条狗,还有一面国旗。“外交犹如在刀尖上跳舞”,如同书名隐喻一般,在创建使馆的过程中,钟良面临着形形色色的突发事件,要和各种人物打交道,在面对暗流涌动的各方势力干扰时努力维持外交关系。其工作上步履维艰,生活上也困难重重,无法长期陪伴家人,直至父亲去世也无法回家探望。书里呈现了外交官们真实的生活,这其中充满了孤独无助、跌宕艰险还有万般无奈。作者说,外交工作就是“尽管知道面前有风险,就像站在万丈高原之上,但依然要为祖国纵深一跃”。
2018级本科生李航同学这次分享的是《为权利而斗争》这本书。她提到,这本书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词语是“是非感”。耶林认为,是非感的两个判断标准,一个是敏感性,一个是行动力,所谓的“敏感性”是说,一个人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权利遭受侵害的痛苦,所谓的“行动力”是说,勇敢地对侵权行为说“不”。她借用“维权卫士”郝劲松的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为权利而斗争”的看法:我们的社会就像一壶凉水,我们要做那个首先受热的水分子,我们受热以后,不停地四处活动,去把这个热量传播给其他的水分子。
2018级本科生张晶晶同学分享了法学家梁治平先生的作品《观与思——我的学术旨趣与经历》。正如本书题目所凝练概括的那样,作者认为学术是一种观察世界、思考问题的方法,一旦成为思想习惯,学术就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反思越深刻,越充分,一个人的立场就可能越公正,越具有包容性,对世界的丰富性容纳得更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也更多。作者在书中谈到了做学问过程中的三对关系:写作与思考的关系、积累和写作的关系以及问题和方法(理论)的关系。写作可以检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也可以发现新的论证方式,获得灵感或者从旧材料中读出新意。所谓积累,不过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当我们下笔写作时,平日里的点滴积累和学术功底便会其义自现。理论的意义在于培养并且保持研究者的反思意识,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问题,并为其指出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读书不读皮毛,不学形式,要真正学习到作者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让理论自然产生,而不是生搬硬造。张晶晶同学分享到,作者关于这三对事物关系的体会让她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学业选择,并且使她产生了对自己未来的学术道路更加谨慎和负责的态度。
读书就是将别人的思想变成一块石头,然后建造自己的思想殿堂。我们在生活中广读书的意义便是接受书中前人的指引,吸取前人的教训和经验,在自己的生活中摸爬滚打,最终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和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