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9日,“网络时代刑事司法的机遇与挑战”国际研讨会在中国政法大学成功举行。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巴西热图利奥·瓦加斯基金会圣保罗校区、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英国莱斯特德蒙福特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等20余位国内专家以及来自加拿大、英国、德国、巴西及澳大利亚的5名外籍专家参加了本次国际研讨会。
会议围绕“数字经济时代的刑法理念更新”“联合国网络犯罪公约与刑法保障完善”“网络犯罪案件的程序保障与证据审查”三个问题开展了主题发言和交流座谈,过程中,与会国内外专家就网络时代新形势、新变化下,刑事实体法与刑事程序法需做出的积极应对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彭海青教授参会合影
永利官网彭海青教授出席研讨会并在“网络犯罪案件的程序保障与证据审查”单元环节进行发言。彭海青教授从三个视角表达了观点:一是,刑法目前在积极回应网络时代,刑诉法除了直接回应网络时代的要求之外(像智慧侦查、智慧检务、智慧审判等),还应考虑如何回应刑法的变化,在网络时代、数字时代,罪刑法定、责任主义基本理念稳定的前提下,程序法定、无罪推定、证据裁判等传统刑事诉讼基本理念短期内似乎也不应当发生根本变化,但其内涵恐怕会有所丰富,也还会有新的理念和原则跟进。二是,国际刑事法律的应对问题。中俄联合拟定的《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草案)中提及了国际刑事法院管辖的危害人类罪等罪行,虽然我国未加入《罗马规约》,也存在非缔约国的配合问题,但是国际形势使然,国际刑事法律基础理论研究也应当有回应,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国际刑事法院的《犯罪要件》和《程序与证据规则》等的研究都应有所跟进。三是国内的刑诉程序保障和证据收集问题。2018年刑诉法修改未涉及到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的程序和证据问题,这些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一方面管辖权问题,有必要建立异议制度;另一方面是证据收集审查的难度问题,建议建立专业机构协助侦查制度、证据保全制度以及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等。
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竞丹、硕士研究生马琛杰、刘贝尔、李慧、陈佳奇、邓晶晶、夏文佳旁听了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