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日早上10点,2018级和2019级部分民商法专业的学生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召开了本学期第十二次线上读书会,这次读书会除了与往常一样相互分享书籍之外,同学们还对近期生活与学习中的一些心得和困惑进行了交流。
2018级法律硕士李欣蔚同学近期阅读了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和林达的《扫起落叶好过冬》,此次主要对后者进行了分享。这本书按文章的大概性质分成五辑:第一辑是美国的历史故事,第二辑是有关法制国家立法规则的故事,第三辑是用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讲述有关司法过程的故事,第四辑主要通过修道士、苦修院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讲述“不宽容”的恶果,第五辑是关于读书和所见所闻的随想。五辑文章的故事性都很强,不仅情节跌宕起伏,内涵亦复深厚,读者于轻松的阅读中不难感觉到思想的力量。林达的笔触非常细腻与温暖,字里行间总是流露出广博的人文历史修养,且是一种学贯中西的思考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其实林达并非是一个直观描写美国社会的作家,她更多的时候像一个转述者,但是她字里行间的美国社会并非像许多美国文学作品被翻译过来的样子,而更像是加入了自己思考的旁观者。因为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真实的历史究竟是丑还是美,历史有一千张面孔,而林达愿意给它涂上温暖而细腻的色调,虽不华美但却有温暖人心的力量。在看惯了媒体报道下冷峻而严酷的社会之后,我们需要有林达这样温暖但又不失真实的解说来重新审视历史。
2019级法律硕士张晨同学 近期阅读了王泽鉴老师的《民法思维》和庞红翻译的《导读福柯<规训与惩罚>》,并主要就《导读福柯<规训与惩罚>》进行了分享。这本书详尽阐述了福柯《规训与惩罚》的主旨和脉络,令读者对其历史背景和逻辑论点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甚至对某些偏见进行了澄清。该书的结构与《规训与惩罚》一样,分为四个部分,将视角聚焦在17世纪的法国刑罚史,描写了惩罚方式由酷刑到监狱的变迁过程,给读者灌输了“规训”的概念,分析权力是如何影响个体,监狱如何建立起来,社会怎么运行的,对现代“规训社会”的权利运作机制深入分析。规训包括驯顺性和实用性,是一种政治和社会机制,通过空间、时间、身体和社会四个角度对人们划分和监视,使得个人被嵌入一个标准化的网络中,让社会的单个力量联系起来,获得一种更高效的机制。医院、工厂、学校等于监狱的规制模式相同,谁又不是处于被规训之中呢?
2019级法学硕士成珊同学近期阅读了《是非与曲直》和《被误读的信托:信托法原论》,并主要就后者进行了分享。本书通过比较法的角度探讨了信托的基本概念、受托人的权利与义务,信托运作过程中的税收制度、公示登记制度,接着又具体介绍了几种信托类型,如明示信托、默示信托、公益信托、商事信托、国际财产保护信托的概念、特点、构成要件、法律特点等。信托起源于英国,后在英美法系国家得到全面发展,之后又广泛传播到大陆法系的国家,以至于人们一度认为信托来自罗马法或德国法。民事信托通常与遗嘱与遗产继承法绑在一起,商事信托在民事信托的基础架构上得以发展。信托是一种与财产有关的具有信任心智的关系,由委托人(财产所有人)将其所有的财产转移给受托人,由其持有该信托财产并为受益人的利益管理和处分信托财产。根据英美法,受托人对信托财产一般持有“法律上的所有权”,而信托受益人对信托财产持有“衡平法上的所有权”,然而这种双重所有权的概念对大陆法系而言难以接受,对此学者提出“受益人所有权说”,“债权说”以及“附条件的法律行为说”等基于双重所有权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
2019级法学硕士杨恬同学近期阅读了沈复的《浮生六记》和苏力的《法律与文学》,并主要就《浮生六记》进行了分享。本书名为“浮生六记”,其中“浮生”来源于李白的“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六记”,是本文原应有六篇,但目前仅存四卷,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本书的主要内容除了《坎坷记愁》,都是作者沈复对自己过往生活中点滴趣味及漫游经历的记录,有闺房之乐、诗酒之乐、游玩之乐,当然书中也处处蕴含着作者对亡妻的惦念之情。其中,《闺房记乐》是本书的主要亮点与精彩之处,在作者描述自己与夫人之间平常而不平淡的生活中,一位被林语堂先生称为“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栩栩如生的出现在了我的面前。当作者在描述二人谈论诗书、赏月饮酒、游山玩水的情景时,竟使我对这情致动人、独一无二的日常生活如此神往。其实有时候,与心意相通之人粗茶淡饭到白头也是一种求之不得的幸福,正如芸娘所言:“布衣饭菜可乐终生”。因此生活从来不是因为平常而乏味,而是因为乏味的心态影响了对平常中美的珍惜。虽然,书中二人的结局令人唏嘘,但他们之间相扶不弃、相携不怨、至诚至爱的真情令人动容。
虽然进入暑假,但是同学们在家读书、学习的热情不减。书籍中总是蕴含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与哲理真谛,当你阅读它的时候,你会为其中的苦乐而悲喜交加,也会因悟得其中的真理而醍醐灌顶。